新闻动态

“食品安全信用监管制度的建设与挑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8/04/16



2018年4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山姆·沃尔顿食品安全法教席承办的食品安全工作坊“食品安全信用监管制度的建设与挑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实务部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天津大学等学术界,食品安全报等媒体,以及行业协会、食品经营企业的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山姆·沃尔顿食品安全法教席胡锦光教授介绍了中国食品安全信用管理制度目前的法律法规及地方实施情况。

本次会议共分为四个部分的主题发言:学理探讨,地方实务,媒体观察,企业自我管理。

山姆·沃尔顿食品安全法教席孙娟娟研究员主持了本次会议。

中央财经大学高秦伟教授指出政府监管是对市场失灵的公权干预,但同时需考虑政府干预的边界,在考虑市场、社会主体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基础上推进审慎监管。

中国政法大学王青斌教授从信息归集主题及方式,信息社会、行政运用,告知、申诉制度的完善三个角度对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的运用于规制谈了自己的看法。

天津大学法学院董研副教授提出信息主体是多元化的,在食品安全领域信息公开具有其特殊性,这就更需要借助治理模式促进多元主体的参与,只有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才能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北京市工商局程秀丽副处长介绍了北京市工商局探索信用监管的发展历程,并经历了从内部使用和外部公开的转变。她指出制度建设和技术支持已使得信用管理成为了工商放宽市场准入,突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工具。

北京市食药局李明扬从四种措施、三个公开平台、强化信用信息公示等角度介绍了北京市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现状,信用监管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完善信用监管具体规范,以明确、详尽的具体规范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信用监管体系。

中国食品安全报副总编李涛从媒体观察角度,以“黑名单”制度为切入点介绍了食品安全信用制度的媒体推进与效果。

最后,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沃尔玛、京东、星巴克、普华永道等行业协会及食品经营企业代表对信用制度的建设等相关问题发表了意见。

分享到: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