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有关规定,农业农村部部组织起草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征求意见稿)》,并于2020年4月8日开始公开征求意见。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于2020年4月26日举行了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研讨”为主题的视频研讨会,邀请动物保护专家、法学专家和食品科学专家等共同研讨提出建议。研讨会由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法学院学科规划办主任路磊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国务院食安委专家委员会委员韩大元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如何保证《目录》的科学性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要从科学性出发,充分考虑《目录》涉及的其他因素,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权衡不同的利益关系,包括风俗习惯、传统以及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未来。要从科学、伦理、生态多样性等视角思考目录的合理性与前瞻性,坚持科学立法原则,同时在食品安全、动物保护、人与动物的关系上综合考量,也要考虑如何与国际接轨。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作主题发言与研讨。
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冉景丞在发言中表示,可以从是否有成熟的人工饲养技术和人工饲养标准方面判断野生动物能否作为家禽家畜饲养,建议在目录中增加当前已经成熟的物种,同时对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围绕国内畜禽产品的供需现状、养殖业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保护以及列入《目录》的特种畜禽评估标准等方面分别作了介绍,提出传统畜禽是我国的刚需,国家应该大力发展。他建议严格限制列入《目录》的特种畜禽并考虑采取措施支持产业转型。对列入《目录》的特种畜禽,他建议从七个方面进行评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周珂针对《目录》提了建议,建议分类改为传统畜禽、扩展畜禽,传统畜禽与扩展畜禽在正当性和适用的原则上应当有所区别,在传统养殖和扩展养殖分类前提下,还应当分为商业性规模性养殖和非商业性规模性养殖。同时,针对目前野生动物养殖面临一些紧迫问题,本目录应当对此有所回应和对策,以解决养殖户和公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孙忠超博士从兽医公共卫生、动物疫病防控、动物营养等角度做了发言并介绍了特种畜禽名称的来源,他表示,我国农场动物的存栏量可以安全、有效的为国民提供优质动物蛋白,而每次重大人畜共患病的爆发,都是对我们的一个警告,提醒我们始终处于野生动物携带未知传染病的威胁之下,随着人类全球化的趋势,高致死率和传播率的疫病可能会让全人类措手不及,因此我们需要全民禁止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为了整个地球,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生吉萍表示,野生动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很大作用,并从野生动物保护与食品资源提供以及中药需求的平衡的关系角度做了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李佳洁老师针对特种畜禽的名称提出了建议,如可参考美国与加拿大“替代性畜禽”的表述,即分为传统畜禽与替代性畜禽。同时,她表示,不应过度夸大看待目录,应区分性对待食用、药用、观赏以及保护类的野生动物,还应强化检验检疫体系建设。
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孙娟娟从目录的开放性与更新性角度做了发言,建议应重视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同时,孙娟娟研究员从生态安全与平衡的角度以及国外的做法,对野生动物的处理提出了相关问题。
韩大元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本次研讨会上,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各自学科专业角度对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提出有益的建议,充分说明有关可食用动物的问题需要跨学科的视角来研究。《目录》涉及的领域比较多,本身内容属于科学范畴,但也要把握好科学和法律的价值与相互关系。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继续跟踪研究这一问题,并将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加以汇总,向有关部门提供专家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