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

中心食品安全治理系列丛书:《食品安全典型案例(2015)》

发布时间:2017/04/26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将组织学生编写我国食品安全典型案例分析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训练和学术积累的工作。案例分析也是法学院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内容。然而,引导、组织学生编写一部围绕食品安全案例进行综合性分析的书籍,在法学界还不多见,这项编写工作自身也有诸多特点,是我们协同创新中心的开创性尝试:
     第一,案例分析打破了传统以部门法为界限的选材标准。传统的案例分析都是局限在某一个部门法领域之内,由经受了特定部门法训练的作者来完成。但食品安全案例本身就涵盖了民法、刑法和行政法等诸多部门法,是多个部门法纠纷与争议集中爆发的领域。因此,我们选取的案例也就具有综合性,以全方面反映食品安全领域自身的问题、而非固守在某一个部门法领域之内,作为选材和分析的标准。
    第二,将合法性判断与制度分析进行结合。传统的案例分析往往集中在对某一个具体法律关系的分析或对裁判结论是否合法进行评析,很少由个案的法律问题衍生到对个案中的制度问题和政策问题的分析,因此分析结论往往也就只具有个案效应,很难抽象出对一般性制度的反思。本书的案例分析遵循从规范分析到制度分析的思路,各位作者不但要对案件本身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更重要的是借助案件纠纷的微观窗口,进一步反思和评判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不但分析个案暴露出来的合法性问题,也分析个案暴露出来的治理有效性问题,这样一种思路是对传统司法中心主义立场下狭隘理解法律问题的超越,应该说既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反思个案提供了更加综合、深入的思路。
  第三,案例选取具有权威性、实效性和典型性三者结合的特点。这十个案例都来自国家食药总局遴选出来的典型真实案例,具有权威性。同时,本书对案例的选择也特别注意实效性,那就是必须选取新的食品安全法颁布施行后的案例,以确保案例分析能对新的法律起到更好的反思与评价作用。在具体分析 的时候,各位作者也都注意突出案例背后反映的典型问题,任何一个个案可供分析的角度很多,但只有抓住最典型的问题,才能将个案的价值释放到最佳的程度。
   编写这样一种跨部门法、融合法律分析与制度分析为一体的案例书具有相当的难度,作者也都是接受了食品安全法律与相关领域知识训练的硕士生,知识和能力也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因此还请学术界和实务界同仁多提宝贵批评意见。

                                                                                                                                                                            王   旭
                                                                                                                                                                           2017.2.17.

分享到: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