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

中心食品安全治理系列译丛:《欧盟食品法》

发布时间:2017/04/26



《欧盟食品法》由意大利图西亚大学Luigi Costato和Ferdinando Albisinni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翻译出版。

欧盟农业和食品法律的历史演变一是反映了一部新兴的领域法,即食品法的崛起。该法律的目的在于回应农业及食品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确立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利义务,以协调公众健康保护、食品行业经济发展和地方饮食文化传承等不同利益。二是鉴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等食品问题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欧盟食品法的内容架构也相应地呈现出问题导向的立法干预特点以及该立法发展的渐进性。然而,历经疯牛病危机和彻底的食品立法改革,新架构的通用食品法(第178/2002号法规)则借助消费者保护、风险分析、谨慎预防等立法原则突出了健康保障的优先性、立法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而且,在该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体系化、全面化的食品法律框架。值得一提的是,在“法规适度与绩效项目(REFIT)”下,食品领域内的法规体系也正朝着更加简洁、清晰、稳定和可预期的方向发展。三是作为一个超国家组织,欧盟有关农业和食品的立法协调也受到自身权限的限制。换而言之,欧盟的食品治理具有多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其中,前者涉及欧盟与成员国在食品监管事项中的不同分工与合作,后者则是因为成员国内的食品行业和饮食传统差异,需要在欧盟协调中进一步为各利益提供诉求和协商机制。

对于上述内容,由路易吉 柯斯塔托(Luigi Costato)和费迪南多 阿尔彼斯尼(Ferdinando Albisinni)教授于2011年主编出版的《欧盟食品法》(European Food Law)作出了详细的介绍和评析,要点包括梳理欧盟农业法和食品法的历史演变及关联性,介绍《通用食品法》的定义、原则和制度,以及举例新食品、传统食品等具体食品种类的监管。时值中国加快构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之际,欧盟食品法规的体系化发展和多层次的分工与合作,都能为中国进一步完善立法体系中的规章配套和改善监管体系中的央地关系提供欧盟经验。需要补充的是,随着食品法在欧盟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易吉柯斯塔托和费迪南多阿尔彼斯尼教授已经注意到了食品法发展的全球趋势。为此,在2016年的再版期间,两位教授不仅根据欧盟食品法的立法新动态更新了一些章节的内容,尤其是第1169/2011号有关向消费者提供食品信息的法规、第1151/2012号有关农产品和食品质量项目的法规、第1308/2013号建立针对农产品的共同市场组织的法规、第2015/2283号有关新食品的法规等新落实的法规所带来的内容变化。而且,他们也通过增加美国篇、中国篇、拉丁美洲篇和全球篇,介绍了食品法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层面的发展。

正是考虑到食品法的兴起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不仅通过新设学科、协同研究的创新推动该领域法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借助域外合作为上述的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经验借鉴。其中,以《欧盟食品法》为代表的系列性的国外食品法译著将成为域外合作和国内推广的重要成果。目前,通过此译著呈现的《欧盟食品法》是该英语著作的第一版。但鉴于法律适用的时效性,译著也根据其第二版的整理及时更新了一些章节的内容。在此,笔者首先要感谢中心韩大元教授、胡锦光教授和竺效教授以及路磊、杨娇、孟珊老师在合作洽谈和翻译立项中给予的支持。其次,感谢意大利费迪南多 阿尔彼斯尼教授在中心开展的有关欧盟食品法的培训和对此次翻译的推动工作。最后,感谢参与此次翻译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非法学)食品安全方向的研究生。正是因为他们的协助,此次的翻译工作才可以顺利推进。所谓众人拾材火焰高,新兴的食品法需要更多的合作力量,去推动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

孙娟娟

2016年8月



分享到: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