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我国儿童人口规模日渐扩大,这支零收入大军的巨大消费能量正在逐步释放,儿童相关产业已成为我国最受关注和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儿童食品产业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面对食品行业的细分化发展趋势,儿童食品产业该如何区别成人普通食品,走出自己的特色路?专家表示,在儿童食品相关标准、规范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应从立法、宣传、食育等各个方面引导儿童食品企业走一条更注重孩子健康成长的发展之路。
完善法律 加强自律
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对有毒有害物质的耐受程度非常低。然而,目前我国的食品分类以及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中都没有明确的儿童食品一类。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方面,儿童食品也没有与普通食品进行区分,导致企业在生产儿童食品时,其原料以及食品添加剂都按与成人普通食品相关标准执行。这些标准、规范的缺失,给儿童的食品安全埋下了风险隐患。
国务院2011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强调,要保障儿童食品、用品安全,完善婴幼儿食品、用品的国家标准、检测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强化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意识,建立婴幼儿食品安全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如今,0~3周岁婴幼儿配方食品、辅助食品的标准、生产、研发、监管制度已初步建立和完善。然而,3周岁以上儿童食品领域的监管法律及标准仍是空白状态。近年来,从立法上健全我国3周岁以上儿童食品法律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
针对现有法律法规中没有儿童食品定义以及标准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路磊建议,在《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增加儿童食品相关条款,包括对儿童食品的定义、儿童食品标准、生产加工条件、标识标签、市场监管、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完善儿童食品法律体系,为儿童食品监管执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减糖减盐 加强食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食物供应和消费行为的改变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高脂、高糖和高盐含量的食品以及非酒精类饮料的营销与儿童肥胖有很大关联性。
Packaged Facts(美国营养专业市场调研机构)一份2016年的报告数据显示,美国家庭需求量排名前十位的儿童食品依次是即食午餐包、水果小吃、面包糕点、营养棒、早餐糕点、零食蛋糕、冷冻比萨饼、橙汁、薯片和免煮谷类食品。我国儿童食品的消费情况也与之相似,“三高”食品最受儿童青睐。因此,营养学家近年来一直呼吁儿童食品和饮料中应“减糖减盐”,引导儿童吃健康零食。
净化广告 加强监管
广告对儿童选择食品的影响不容忽视。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对食品品牌、品种的认识基本都是从食品广告中获取的。
事实上,广告对儿童和家长的购买行为都有非常强的引导作用。美国《儿科》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儿童食品和饮料的电视广告一般会分成两类:一类面向孩子,以吸引注意为目标,如动画类广告;另一类面向家长,多以“健康”为宣传点对产品进行形象包装。
研究者认为,儿童食品生产企业通过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来影响家长和孩子,从而达到增加销量的目的。一方面,通过能让孩子兴奋的广告将产品推广到孩子面前,这样孩子在商店看到商品时更可能要求家长购买;另一方面,通过面向家长的广告告诉家长该产品能增强营养,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打消家长对产品是否健康的疑虑。需要警惕的是,以这类营销方式推广的儿童食品和饮料,可能并不是如广告所宣称的那样健康,家长应谨慎购买。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法令对儿童食品的广告营销行为进行监管,如美国、挪威、法国、日本等都对儿童“垃圾食品”广告发出了禁令。世界卫生组织(WHO)终止儿童期肥胖症委员会建议,应减少儿童在各类营销中的暴露率。为此,WHO呼吁成员国针对所有媒体包括互联网渠道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以抑制其向儿童营销“三高”食品的行为。
近年来,食品饮料生产企业纷纷改变针对儿童的广告策略,改变品牌形象。2007年,包括达能、卡夫、凯洛格、玛氏在内的欧洲11家食品公司发表联合声明,实施新的自律性行业规范,承诺不会在各媒体刊登不符合特定营养标准的食品和饮料广告,其中7家承诺不再使用卡通形象进行宣传。
“国外儿童食品广告监管路径值得我们借鉴。”路磊建议,我国也应将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食品广告和销售纳入监管范围,在《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增加规范儿童食品广告宣传和保护儿童相关权益条款,减少因虚假广告宣传和“垃圾食品”损害儿童健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