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9日,匆匆踏上行程,经过了长达13个小时的飞行,终于跨越广袤的太平洋,来到了位于美国东海岸的首都华盛顿特区。由此开始了我在华府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与生活。现在我已经回校两周,回想起刚刚来到美国时的茫然与无措,到后期工作与生活的自如,对这段生活有不舍,却也有更多的感慨。
一、关于O’Neill Institute
O’Neill Institute
是隶属于乔治城大学的法律中心一个学术研究机构,位于法律中心的图书馆内部。成立于2007年的O’Neill与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类似,也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它整合了乔治城大学内部包括药学院、肯尼迪伦理学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等各方面资源,为国内外的卫生问题提供智库支持。作为一个招收LLM的研究机构,由优秀的研究员组成,其具体的研究方向包括食品与药品法、全球卫生法、健康与人权法等卫生与食品安全问题。
机构中的很多员工都曾经是优秀的律师,他们最后选择回归学术,在O’Neill里面可以有自己研究主题,研究经费大多来自于乔治城大学,也有一些研究员会与律所或者个人合作,代理一些与药品专利相关的案件。所以整个机构的氛围既充满自由的学术气息,“一家之言”或者“特立独行”是被鼓励的,也不乏良性竞争与努力拼搏的色彩。
二、关于实习工作
我七月九号到达美国,七月十三号(周一)即来到O’Neill报到。第一周最主要的任务是根据美国法律办理相关的入职手续。工作的第一天首先前往位于乔治城大学本部的国际交流办公室向负责人报到,负责人亲切地向我介绍了乔治城大学、华盛顿特区的基本情况,并且向我声明了关于J-I签证人员需要注意的法律和保险事宜。随后,又带着相关材料前往社会保障局办理J-1签证人员必须的社会保障号。在经过了两周的漫长等待之后终于办好了所有的入职手续,戴上了属于自己的GO-card,可以和正式员工一样在乔治城大学随意出入。
在实习期间,我跟随着两位导师,Mary Clare DeBartolo和Ana S. Ayala。
Mary作为O’Neill中的一位女性研究员,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国际卫生法。我刚去的第一天,她就给我布置了整理关于国际卫生法历史的任务,除了基本历史事实的整理之外,Mary还希望我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刚刚拿到这个任务的时候,简直无从下手,毕竟在国内的时候对于卫生法的虽有了解却并不深入。所以只能向Mary表达自己的困难所在,Mary很贴心让我不要着急,可以先从阅读文献开始。她给我定了一个简略的工作时间表,从阅读文献、写作、讨论、修改都清晰地罗列出来。这是和她见面的第一次,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美国员工清晰的日程安排,虽然在之后的两个月内我将不断地从各式各样的人物身上看到时间观念的重要性,这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于自己时间的珍惜,更是对他人时间的尊重。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我和Mary就这一问题讨论了多次,调整了刚刚开始时不全面的认识,并且也就是在这个期间,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和论文资料,也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虽然我的有些观点并不成熟,有的甚至是在讨论过程中我的“突发奇想”,但是当我提出之后,Mary总是会先说声:“Sounds
great!”,然后会在思考之后给我分析这个问题的可行性,给予充分的反馈。在和Mary接触的过程中,她亲切随和的态度、恰到好处地措辞,总是让我期待着提出自己的观点,因为即使不全面、有问题,但自己的想法总是被尊重的,并且在提出与反馈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于国际卫生法的理解。
Ana既是O’Neill的研究员也是主要负责人之一。所以她给我的研究任务相对而言轻松一点,主要是日常资料的搜集。在天津滨海爆炸之后,她提出我们共同撰写一篇博客,讨论爆炸之后将引发的法律与卫生问题。Ana给我提出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结合切尔诺贝利事件讨论国际法上对于此类大规模爆炸的规制,二是讨论中国相关的应急法律法规。Ana鼓励我挑战难度,和她一起研究第二个问题,她告诉我,自己了解国际法律,却对中国十分陌生,而我来自中国,恰恰可以弥补她的不足,这一论题不仅新鲜而言更有实践意义。已然从言语中感受到她对于我这个小小实习生的尊重,便只能带着她的期望,由此开始了中国法律法规的搜索和翻译过程。
Ana对于中国的兴趣超过了我的想象,她总是时不时向我询问中国的政治体制、法律体制、北京的雾霾交通等各类问题。作为一个南美裔的美国人,她天生的热情总是能感染身边的人,总是很热心的向你提供各种信息,分享她的家庭生活,组织各种活动,热情地参加各种游戏。在Ana的身上总是能看到欧美职场女性对于工作和家庭的平衡能力。
除了要跟着导师工作之外,O’Neill 和law
center都会不定期的组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活动为大家提供各种交流的机会。有的时候是为大家免费提供自助餐,有的时候则是正式的会议。O’Neill的会议通常是由总负责人Oscar
A.
Cabrera来主持。基本上每次都会请每个人说一下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他在根据发言与你交流。Oscar作为一个学者气息非常浓厚的领导,他的博文广知总是会将简单的简单发言带领到法学追求上,偏爱以自身早年的经历鼓励我们每一个人无需害怕现状,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新学期开学伊始,他总是热情的邀请我们去听他的课程,为实习生提供各种可能的学习机会。
此外,在O’Neill
还有一群和我一样的国际实习生。负责人Oscar会给我们一起开会,我们也会一起讨论各自的任务,听取彼此的建议,一起去吃饭……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其他国家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视野与追求的不懂,也看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
两个月的实习时间虽然短暂,却是对自我语言能力、专业素养和社交能力的全面考验。我看到自己成为一个优秀法律工作者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正因为这段经历,接触到了更多优秀的人才,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也是自己对新领域的一步勇敢的探索!
三、关于生活
在华盛顿的生活,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就比较简单。下班之后也只会去旁边的生活超市中买一点晚餐的食材。
我和一个中国留学生租住在乔治华盛顿大学附近,离我工作的地方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搭乘地铁。华盛顿的地铁历史悠久,地铁站也总是黑乎乎的,每次在地铁上听着报站员透过广播快要睡着的声音时就会无比怀念起四通八达的北京地铁。这大概是这座悠久的现代化城市所必然背负的历史吧!O’Neill位于Judicial
square一站,这里聚集了美国的最高法院、华盛顿地区法院、国会各类法院、政府机构等等。看到环绕于此的各类建筑,也就不难理解乔治城大学将law center
建于此地的用意。
在工作不太辛苦的情况下,周末也会选择去一些著名景点参观。因为城市很小的原因,出去吃饭,走着走着就遇到了白宫,转个弯,一抬头便看到了矗立在不远处的方尖塔。特地乘车去参观的博物馆,总是会被一群小朋友包围,转不开身。
偶尔也会去中国城里寻找味蕾中熟悉的味道,在各式各样的人群中,我和朋友总会是“唯二”的两个中国人,只有当年北京政府送给中国城的纪念牌坊和街道依稀可见的中国字才能让我们意识到这里“曾经的中国面貌”。我们会向外国朋友炫耀我们的“筷子神功”,也不得不用英语向老板询问这是什么中国菜。
四、结语
两个月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经历和感受都弥足珍贵。在这里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的各位老师们为我提供了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感谢外事办公室徐飞老师在国外工作时仍然关心我的实习生活,感谢中心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最后感谢O’Neill
Institute 的各位老师给我的指导和照顾,感谢其他的实习小伙伴们的一路同行!我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努力前行!